首页

冷柔美脚

时间:2025-05-29 20:57:36 作者:中外反法西斯文学互译:传递守望和平共同心声 浏览量:1090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美国位居第二位,其次是德国、印度和韩国。

  再看全球前十大科技集群,日本东京—横滨城市群位居榜首,中国则拥有四席——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三,上海—苏州排名第五,南京排名第九。

  科技创新集群是全球创新指数的指标之一,主要根据《专利合作条约》公开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人所在地、已发表科技论文的作者所在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排名,确定全球活跃的科技活动集聚地区。

  去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今年,中国将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怎么看这个“全球第一”?

  其一,不容易、很提气——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科技创新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封锁打压、“小院高墙”。一会儿把中国高科技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列入所谓“实体清单”,一会儿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产能过剩”标签,打压的措施层出不穷,制裁的清单越拉越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取得这样的第一,并且是蝉联第一,没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没有敢于善于斗争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何为新时代中国力量,何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何为新时代中国形象?这也是一例。

  科技竞争向来靠实力说话,中国按自己的节奏,埋头做好自己的事。试举几例。比如在基础科研领域,在2023年,美国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已被中国超过。新兴技术方面,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再看被美国乱贴“产能过剩”标签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英国《经济学人》也替中国“打抱不平”,发文称“中国生产的电动车与锂电池已不止是便宜,更代表了最先进的科技。”不得不说的是,最早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华为,经历美国制裁后,已重返5G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3%,为2020年同期以来最高。

  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一个道理——企图打压中国科技进步是行不通的。“可以说,越是制裁中国,中国就越会努力加快技术进步。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决心和骨气。”不少分析人士认为。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福全认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创新生态改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高效,科技创新高地不断发展壮大,这将帮助我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其二,长志气、增底气——

  仔细分析,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之所以能蝉联第一,首先得益于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这些创新高地对于完善科技力量布局、发挥‘头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孙福全说。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建成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超50个,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因此在今年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名列第二,澳门—珠海集群也首次入围。

  科技创新集群脱颖而出,还得益于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许多科技创新集群同时也是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在地,基础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等改革新政在这些地方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万劲波说。

  不断增长的高价值专利和知识成果、快速崛起的创新高地,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蓄势赋能。

  前不久,在北京亦庄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组数据引起关注: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领域拥有19万项有效专利,占全球约三分之二;中国制造业机器人的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十年增长近19倍。大会的举办地北京亦庄,已经聚集了上百家机器人企业,在这里,企业“足不出区”,就能找到研发、制造、训练、测试、应用环节的创新伙伴。

  放眼中国的创新版图,从“一区十六园”的北京中关村到串珠成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安徽合肥科学岛到深圳光明科学城,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也在这些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北京中关村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17%,长三角36个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全国一半,珠三角催生先进材料等一批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单晓光认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中国入围的不少城市群同时也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的聚集地。“这充分体现了创新与发展之间的良好正向关系,更多优质的科技供给对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赋能作用。”

  科技创新集群不仅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也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在深圳,苹果公司、西门子能源等外资企业加速研发中心,从“在中国生产”到“在中国研发”,“加码”中国的思路发生变化;在上海,一系列有力的专利保护措施,让德国拜尔、瑞士罗氏等跨国药企在华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所言:“科技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这些集群不仅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也在新兴经济体中逐步崛起。”

  其三,全面看、加油干——

  “我们对优势、对不足,都要有清醒认识,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专家表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领域还存在瓶颈制约,在这些方面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

  以指向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例,我国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大多躺在“书架”上,还没有运抵“货架”,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尽管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造成转化率偏低,确实有着创新主体动能不够足、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不够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等原因。

  “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单晓光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等,很多改革举措有望在这些科技创新集群率先落地实施,探索实践更多好经验、好做法。

  随着新时代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集群在高科技产业培育上发挥重要示范作用,将有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梁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藏吉隆举行系列活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

展望未来,我国互联网行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将逐步推动互联网向智能化迈进,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中国式网络治理框架加快构建,行业融合应用将赋能价值互联,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英制裁中国企业答记者问

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特写:西藏昌都澜沧江畔天主教堂的祷告

本次长距离运输测试的氢能车,装备了180千瓦氢燃料电池系统,搭载货物为氢燃料电池冷却液、柴油车尾气处理液等环保科技产品,整车重量达28吨。车辆从北京大兴出发,历经两天时间,横跨六个省市,最终抵达上海。

青海湖首次监测到“鸟界国宝”东方白鹳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多维度齐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拔节而起”底气足

答:学位法第三章对学位授予资格审批制度作了规定。一是明确申请的主体。高等学校可以申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科学研究机构可以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二是明确申请的条件,第十二条规定了申请学位授予资格的条件,同时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对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三是明确审批的主体和程序,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由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四是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把实践中简政放权的成果法定化,明确符合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自主开展增设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审核。此外,学位法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要,对相关学位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强化国家在学位授予点布局以及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作用。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